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岸災害整合情資建置與調查

發佈日期 : 2023-10-27
林敬樺 ,  ljh0514@thl.ncku.edu.tw ,  (06)2371938 #723

海岸地區不定期受到突如其來的長浪(如海嘯、颱風長波)影響,這種被稱為高能量之波浪現象在熱帶與亞熱帶之島嶼或是海岸地區(如日本、印尼、南太平洋島嶼及澳洲等地)都會造成高能量海洋溢淹事件(High-Energy Marine Inundation Events;HEMI)。災害後之現場空間資訊採集與建置是重要且基礎之作業,除了協助災害應變作業與建置災害資訊圖資外,對於災害現場之危險因子與脆弱因子的釐清與判斷具有十分重要之價值。過往現場調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時間進行,現在採用無人飛行載具及實景重建技術,可有效改善作業效率並可在短時間內取得高精度之資訊。

 雙春海岸南側破口與封堵作業(2023年7月)

雙春海岸南側長期因受外營力作用與沙源供應失衡而岸線持續後退,沙灘流失且保安林逐漸消退。在本年7月底受杜蘇芮颱風環流影響,於雙春海岸南側形成破口;本所採用無人機製作破口發生後之現場三維實景、正射影像與固定視角之定點空照,不定期收整現場封堵作業前中後之空間資訊。

 
 
 
 

 蘭嶼海岸巨石、石垣島海嘯石調查與海嘯石運移試驗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雖海嘯發生頻率與機率不如日本,但由於歷史紀錄上也有數起可信度較高的海嘯事件,故仍有發生災難型海嘯之風險;研究海嘯石的運動行為及分布狀況對於研究古海嘯是一個相當有用之間接工具,可以據以作為古海嘯規模之驗證,其分布位置、巨石的尺寸以及外觀都與風暴石有相當程度之差別;為了實地了解兩種巨石之差異,研究人員親自至蘭嶼北岸與石垣島東南岸進行田野調查,利用無人機建立巨石的三維模型,並製成仿真巨石進行水槽試驗,以明瞭海嘯石運搬歷程之姿態與行為特性。

 
 

 海岸災害科普教育

除了進行必要的(古)災害事件基礎調查與資料建置外,亦配合防災教育活動以趣味試驗方式,將海域遊憩活動時常見之海岸(洋)危險情境(如瘋狗浪、湧浪、離岸流及海嘯)等知識已科普化方式傳達。

:::